有效开展审核是内审员、外审员及过程审核员确保管理体系合规性和持续改进的核心能力。以下是结合审核方法和技巧的综合指南,涵盖审核前准备、实施过程及后续跟踪的关键要点:
一、审核前的准备工作
明确审核目标和范围 根据审核类型(内部、外部或过程审核),明确目的和边界,例如验证合规性、识别风险或评估流程有效性。 制定详细的审核计划,包括时间表、审核员分工及资源分配,确保覆盖所有关键环节。 熟悉相关标准与文件 掌握适用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如ISO 9001、ISO 14001)及组织内部文件(如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提前查阅被审核方的历史记录(如纠正措施、内审报告),识别潜在风险点。 编制检查表和工具 设计针对性的检查表,结合“5W1H”(Why、What、Who、Where、When、How)原则,确保提问全面且有逻辑。 准备数据收集工具,如记录表格、抽样方案及数据分析模板。
二、审核实施的核心方法
面谈与提问技巧 开放式提问:例如“请描述这个流程的操作步骤”,以获取详细信息。 封闭式提问:用于确认事实,如“是否完成了培训记录?”。 思考式提问:如“为什么选择这个供应商?”以追溯问题根源。
注意:避免引导性问题,多倾听并观察非语言反馈。现场观察与验证 通过实地查看设备、操作流程及标识,验证是否符合文件要求。例如,检查生产现场是否按作业指导书执行。 采用“顺藤摸瓜”策略,追踪问题线索至根本原因,如从客户投诉追溯至设计缺陷。 文件与记录审查 抽样检查关键记录(如培训记录、检验报告),验证完整性和一致性。例如,确保表单修改有签名确认。 关注记录的“四性”: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及合规性。 客观证据的收集与记录 记录需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及具体事实,确保可追溯。例如:“2025-03-14,生产车间A未按SOP进行首件检验”。 使用多种证据形式,如照片、录音(需征得同意)及原始文件复印件。
三、审核中的应对策略与技巧
处理不同类型被审核方 抵触型:保持冷静,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争论。 掩盖型:变换提问方式,必要时要求提供额外证据。 高谈阔论型:及时聚焦实际问题,避免陷入理论讨论。 判断不符合项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仅以可验证的证据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 分级原则:根据严重性分为严重、一般、轻微不符合项及观察项。 沟通与反馈 末次会议前与受审核方沟通不符合项,确保双方对事实和整改要求达成一致。 保持专业态度,避免介入组织内部矛盾。
四、审核后的跟踪与改进
编制审核报告 报告需清晰描述不符合项、证据及改进建议,避免模糊表述。 突出系统性风险,如流程漏洞或资源不足。 纠正措施验证 跟踪整改计划(通常不超过3个月),通过文件审查或现场复查确认有效性。 使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推动持续改进 经验总结与培训 内审员应定期分享审核案例,提升团队专业能力 参与外部培训,学习新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以增强审核深度
五、不同类型审核员的侧重点
内审员:关注内部流程的合规性与改进机会,需熟悉组织文化和内部文件 外审员:侧重标准符合性及法律要求,需保持独立性,避免利益冲突 过程审核员:聚焦生产或服务流程的稳定性,采用VDA 6.3等工具评估过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