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迷宫的终极目标:逼走中国制造?

时间:2025-07-11 13:55:50来源:智天下顾问点击:20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7月7日发布了一项震动全球市场的决定:自8月1日起,将对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14个国家进口商品加征25%至40%幅度不等的关税。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对等关税”谈判最终期限也被推迟至同一天——8月1日。


这一系列动作,无异于向本已脆弱的全球贸易体系投下重磅炸弹,再度将其拖入深度不确定性漩涡。对此,国际贸易中心(ITC)执行主任帕梅拉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延长几周期限看似缓和,实则是在延长不确定性。这直接破坏了长期投资和商业合同,加剧了全球贸易的不稳定性。”


“美越协议”:甜蜜糖衣下的锋利刀刃


就在此项决定公布的前几天——7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与越南政府达成一项特殊的双边贸易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将对越南进口商品征收20%的关税。这一税率虽仍具惩罚性,但远低于4月初美方曾威胁实施的46%超高税率。作为交换条件,美国出口至越南的商品将获得免除关税的待遇。


然而,这份协议远非表面上的“优惠”,其暗藏的锋芒直指供应链的“暗流”。特朗普在宣布时特别强调,将对那些经由越南“洗产地”、最终转运至美国的所谓“转口商品”征收高达40%的关税。此举被广泛解读为,精准打击中国企业利用越南作为跳板,规避美国对华高额关税的行为。


这份包裹着20%“优惠”外衣却暗藏40%“转口税”利刃的协定,正猛烈冲击着既有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它不仅迫使深度嵌入其中的中国企业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更将整个东南亚地区无情地卷入地缘政治角力与贸易规则重塑的双重风暴眼中心。


在特朗普政府给予多国的临时关税豁免期进入倒计时的紧张时刻,越南成为了少数能够与白宫达成协议的国家之一。然而,协议达成的“尘埃落定”,却成了更大范围恐慌的起点——压力正以越南为震中,疯狂地向整个东南亚地区扩散开来。


图片


泰国首当其冲,面临着美国可能施加36%关税的威胁。2024年,泰国对美贸易顺差高达约460亿美元。泰国政府内部评估显示,一旦36%的关税真正落地,其对美出口额或将在短期内骤减约150亿美元——这几乎相当于去年泰美贸易顺差总额的三分之一。泰国政府已紧急行动,强化了在电动汽车等关键战略领域的外国投资审查机制,其矛头被认为直指近年来投入巨资在泰国布局产业链的中国企业。


连锁反应远未停止。国际金融机构花旗集团发布的报告更是发出了预警:韩国等第三国在越企业恐遭池鱼之殃,区域供应链风险远超市场预期。


泰国法政大学教授帕维达·帕南德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困境:“我们被迫在超级大国的刀锋上起舞。中国对我们而言,绝不仅仅是重要的贸易伙伴,更是核心资源的关键供应地和不可或缺的庞大出口市场。任何选择都意味着痛苦且可能是致命的取舍。”


越南制造”究竟如何定义?


美越关税协议甫一出炉,其潜在影响的核心争议点便迅速浮出水面。悉尼洛伊研究所资深经济学家罗兰·拉贾点破了决定协议实际成败的关键所在:“40%的惩罚性关税如果能够精准打击纯粹的转口行为,其冲击尚在可控范围内;但若其定义被泛化,适用于所有含有中国零件或原料的‘越南制造’商品,那么打击面将无限扩大,形成对中、越、美三方以及全球供应链的无差别重创。”彭博社的深度分析进一步印证,协议的真实杀伤力完全系于美国海关将如何解读和操作“越南制造”这个如同魔方般复杂且可塑的概念。


在国际贸易规则框架下,合法的转口贸易要求商品必须在第三国经历“实质性转型”。国际通行的判定标准通常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


税则归类改变:加工后的产品所属海关税则编码与进口原材料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区域价值成分达标:商品在目标国(如越南)产生的增加值(包括本地采购的原料、人工、制造成本等)需达到规定比例(例如35%-40%);完成特定关键工序:产品在目标国完成了赋予其主要特性的关键生产步骤。


然而,美越协议恰恰在“转口贸易”的核心定义上留下了巨大模糊空间:美国立场强硬,要求越南制造的商品中,本地增值部分必须明确超过40%,否则一律视为“中国转口”。越南则主张应尊重不同行业的特性和供应链现实,采取更灵活的判定标准,而非一刀切的40%门槛。


图片


这一矛盾在纺织服装业表现得尤为尖锐——越南成衣厂高达60%的生产成本来自中国进口的纱线和面料。若机械地执行40%的本地增值门槛,绝大多数越南纺织企业将瞬间丧失其产品的“越南制造”原产地资格。


冲突还蔓延至高科技领域。美国试图将关税打击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包含“中国产关键部件”(如动力电池、高端芯片)的整机商品。越南则以供应链的全球化和现实复杂性进行反驳:例如,三星在越南的大型工厂,其生产所需零件中约30%仍需从中国进口。若严格执行追溯至二级甚至三级供应商的规则,将导致整个生产线陷入瘫痪。


“实质性转化”的认定尺度细微差别,将导致企业面临的税额天差地别。一位不愿具名的前美国贸易高级官员表示,打击“转口贸易”的实际意义和效果,最终将完全取决于“这一术语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定义方式和执行力度”。他进一步解释道:“执行层面向来错综复杂。有些‘转口’只是在中国生产后简单地更换越南标签;有些则是货物在越南确实经过了合法且复杂的实质性加工,转化为了具有新特性的产品;而更多的情况,则处于这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

博弈下,我们该如何应对?


显然,美越关税协议最具破坏性的设计,恰恰在于其对核心概念“转口贸易”定义的模糊。这如同悬在中国制造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剑锋既可精准斩向纯粹的中国原产货物,也能无差别地打击那些仅仅含有部分中国零部件的“越南制造”商品。这种刻意的模糊性,正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引发剧烈且深远的震荡。


美国鞋类分销与零售商协会CEO马特·普里斯特发出了严厉警告:“如果美国海关最终严格执行针对‘含中国零部件’的严苛限制,跨国企业可能被迫重新考虑其在越南的生产布局,甚至撤离。当合规成本(如繁琐的原产地证明、高昂的供应链审计费用以及潜在的巨额关税风险)攀升至企业无法承受之重时,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做出逆向选择——将生产环节回流至中国,当然,前提是中国的综合成本仍具有竞争力。” 


越南自身的处境尤为微妙且两难。2023年,越南对美出口额高达970亿美元,占其GDP的比重惊人地达到28%。与此同时,中越双边贸易额突破2300亿美元大关,中国已连续19年稳居越南最大原材料和中间品供应国的位置。这种“市场在西方,命脉在东方”的深度捆绑格局,迫使越南的核心策略是:在原则性接受40%关税条款的前提下,通过细则谈判,力争将受限的“中国零部件”范围严格限定在芯片、光伏板等有限的七类战略商品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力图使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占越南对美出口总额的53%)免遭灭顶之灾。


图片


自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寻求供应链多元化、希望将部分产能从中国分散出去的企业,纷纷将越南视为首选目的地。因此,越南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重要跳板和基地。如今,在新的关税政策阴影下,在越南布局或依赖越南供应链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其焦虑感正在显著上升。


身处其中的企业家们保持着清醒的认识:40%的关税一旦精准落地,那些依赖简单加工、组装(附加值极低)的所谓“转口”低端产能,将瞬间失去生存空间。


国家信息中心原总经济师祝宝良的评论一针见血:“依靠地理套利进行简单加工的老路,已经彻底走不通了。” 


显然,唯一的生存之道在于践行更深度的本地化战略——即在目标国进行更实质性的投资,构建更完整的本地供应链,提升本地附加值占比,唯有如此,方能在新规则下觅得一线生机。


因此,部分全球化布局领先、本地化程度较高的中国企业,将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甚至可能从中发现机遇。某家电巨头越南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外管理,美越关税协定对其在越南的运营而言“反而是利好”。他透露,公司未来有意将更多面向特定市场的产品制造环节从中国转移至越南。该集团CEO则强调此事的复杂性,表示需要“动态评估”,并指出:“长期来看,集团面向美国市场的产品将主要依赖美国本土和墨西哥的生产基地(目前占比约80%),而剩余约20%仍需从中国出口的部分,则需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无独有偶,某小家电龙头企业董事长告诉中外管理:“整体而言,新关税政策对我们影响不大。”而该集团越南分公司总经理表示,如果能够在越南实现100%的本地采购和生产,其产品进入美国的税率可能比之前的条件更为有利。但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该集团执行总裁指出了现实的问题:“对于小家电产品,即使越南制造仅面临20%的关税,其在成本上的竞争力仍需视中国本土生产所面临的美国关税政策而定。按照现有政策框架计算,在越南生产小家电的综合竞争力,目前看来并不理想。”


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副会长张伟对中外管理表示:“(美越协议)尚未突破中国的根本底线。综合来看,中国对美贸易整体仍将维持顺差格局,总出口量预计不会因此协议而出现大幅下滑。”


显然,特朗普精心构筑的这套复杂关税迷宫,其终极目标正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倒逼中国制造业外流,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区别对待”和“协议豁免”,试图确保美国自身供应链在重构过程中不至于出现灾难性断裂。


图片

8月1日,关税大战的终极摊牌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玛丽·洛夫利发出了冷峻预言:越南作为相对弱小的经济体,被迫吞下包含失衡条款的协议模式,绝无可能简单复制于欧盟、日本等拥有庞大体量和深厚底蕴的发达经济体。这些经济体不仅拥有巨大的内部市场、极其成熟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更关键的是,它们具备实施对等甚至不对称报复的成熟法律工具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欧盟委员会已多次明确重申,其准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捍卫自身产业和经济的利益。这清晰地预示着,若美国执意推进其单边关税政策,其面临的绝非是对方的单方面屈服,而将是势均力敌甚至更为激烈的贸易对抗。


更大的不确定性还在于潜在冲突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世界各国是会团结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反制联盟?还是在美国的分化策略下各自为战,寻求单边妥协?各国可能采取的报复手段是否会超越传统的关税壁垒,升级为精准打击对方关键产业,甚至蔓延至科技合作与地缘政治层面?


企业界被迫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评估其全球布局,仓促地调整供应链节点。金融市场对这类政策突变高度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恐慌性抛售或供应链中断的预期。这种弥漫在空气里的不确定性本身,就已经在严重抑制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意愿与经济增长动能。


2025年8月1日,这个被设定的“摊牌时刻”,它绝非冲突的终点,而极可能是一场规模更大、波及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强的全球贸易对抗的起点。各方势力都在谈判桌下暗中调整策略、积蓄力量,谈判桌上的每一分钟交锋,都伴随着暗流汹涌的博弈、算计与力量的此消彼长。


整个世界都在屏息凝视,是各方在最后一刻达成某种脆弱的妥协?还是无可挽回地滑向贸易“暗战”全面升级的未知领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数周内做出的任何决策,无论大小,都将以难以估量的方式深刻重塑全球经济的格局。而这条通往未知彼岸的道路,布满了令人窒息的变数和难以预测的险滩。


重构的阵痛,已然降临。


延伸阅读

热门标签: 行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