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行私下说:“在企业里混久了就明白,人情世故往往比工具方法更有效。很多时候,靠一个电话、一顿饭,就能解决的事情,何必非要搞FMEA那么复杂?”
这话乍听之下,似乎挺有道理,甚至让很多质量人默默叹气:“我们苦练多年工具方法,结果还不如一个‘会做人’的?”但这句话,其实恰恰揭开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一个组织在质量管理上,是靠“关系硬”撑起来的?还是靠“体系硬”站得稳的?
01 人情世故决定上限,但不是底线
在职场,人情世故能帮你打通某些壁垒,争取机会,甚至在关键时刻保你一命。但你能否被信任、是否能被托付重要任务,还得靠你的技术能力、专业能力、体系能力。
你可以靠“人脉”上位一次,但你要坐稳一个位置,就得靠你撑得起那个位置的能力。对个人如此,对企业同样如此。
02 FMEA不是为了流程而流程
一个设计工程师可以说:“我觉得这个地方没问题。” 一个生产经理也可以说:“我们以前都这么做。” 但客户不会接受“我以为”、“我觉得”。
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的价值在于:它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帮助我们系统性识别潜在风险,预先制定对策,让产品和过程在可控范围内运行。
FMEA的存在,不是为了阻止创新,而是为了保护创新,让它“不是靠拍脑袋”,而是有证据、有评估、有追溯。
03 人情只能挡一次锅,体系才能稳一世局
在很多企业早期,“靠人”是生存法则——老板亲自把控质量,老员工靠经验处理异常。但企业一旦规模扩大、客户多样、流程复杂,就不能再靠人情兜底了。
你不能指望每次都能靠“老张盯着点”来确保品质,也不能把“客户今天没说什么”当成质量过关的依据。
这时候,FMEA、SPC、MSA、APQP等工具,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替代人肉经验,建立可传承、可量化、可验证的流程防线。
04 质量,是企业“上限”的基础设施
有人说:“制造业决定一个国家的下限,服务业决定上限。” 我想补充一句:质量管理,是撑起上下限之间空间的“地基”与“骨架”。
没有质量,制造只是廉价劳动力; 没有体系,服务只是表面功夫; 而有了质量体系,制造才能变成品牌,服务才能赢得信任。
FMEA、SPC这些工具,就像企业的“内功”,不是用来“装门面”,而是让企业有面对不可控风险时的韧性与修复力。
最后的思考:不是质量没价值,而是你还没用出它的价值
有些人说“FMEA没用”,那是因为你把它当成了格式,而不是思维模型。 有些企业觉得“客户不要求就不做”,是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客户真正信赖的,是你背后的系统能力,而不是你当前产品刚好没出事。
质量不是“问题发生后的救命稻草”,而是“未雨绸缪的生命线”。
写在最后
我们当然要理解人情世故,也不否认职场规则; 但我们更要清楚,真正让企业“可持续、可复制、可扩展”的,从来不是关系网,而是系统力。
所以你问我:“既然人情能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做FMEA?” 我的回答是:正因为人情靠不住,我们更要靠体系站稳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