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关税提高至125%,医药行业有一定抗风险能力!

时间:2025-04-11 14:23:20来源:智天下顾问点击:42

特朗普的关税调整标志着中美战略竞争进入新阶段,短期市场波动与长期规则重构并存。中国需在反制中保持战略定力,通过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应对挑战,同时把握全球化大势,推动更公平的国际经贸秩序。

特朗普于2025年4月10日凌晨宣布,对中国商品关税从104%进一步提高至125%,即刻生效。此举旨在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并孤立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

对未实施报复性关税75个国家暂停“互惠关税”90天,税率降至10%,以拉拢这些国家配合美国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此举是“谈判杠杆”,试图通过短期缓和换取长期规则主导权。

政策公布后,美股剧烈波动。道琼斯指数上涨7%至40280点,标普500涨6.4%,纳斯达克涨超10%,反映市场对短期风险缓解的预期。此前(4月3日)因关税政策引发的恐慌曾导致美股暴跌,纳指单日跌幅达5.97%,创2020年3月以来最大跌幅。

全球供应链冲击美国约30%药品原料依赖中国进口,若关税持续,可能推高美国药企成本,但印度70%原料药仍依赖中国,短期内难以替代。医疗器械行业(如手套、IVD耗材)或因中国反制加征34%关税加速国产化。

中方反制措施聚焦关税对等提升和出口管制与实体清单。

4月10日12时01分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并在世贸组织起诉美方措施。将12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禁止向其出口两用物项。将6家涉台军售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限制其在华经贸活动。

“药时空”公众号报道,医药行业短期股价波动4月9日美股生物制药股普跌,强生跌5.7%,默沙东、辉瑞跌超3%;港股药品股集体下跌,三生制药跌超6%,信达生物、康龙化成跌超5%。

医药多领域有一定抗风险能力。

  1. 药品与原料药:平安证券指出,中国药企API与制剂多不在美国,且美国进口中国药品毛利高,终端价格受医保限制,影响有限。 

  2. 医疗器械:招商证券认为,国产替代空间大的领域(如手术机器人、大设备)可能受益于关税反制 

  3. 细分领域:高盛评估显示,HPV疫苗、PCV13疫苗因属地生产不受关税影响;中药企业(如片仔癀)韧性较强。

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的核心在于:重构贸易失衡与产业回流、兑现竞选承诺与巩固选民基础、重塑规则与遏制对手及意识形态与战略焦虑。

经济利益驱动:重构贸易失衡与产业回流

特朗普政府将贸易逆差视为“美国吃亏”的象征,尤其对华逆差在2017年达3752亿美元,占美国总逆差的47%。通过加征关税,特朗普试图迫使中国扩大进口、开放市场,并减少对美出口。

2025年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叠加此前税率后部分商品关税达125%。这种“以战促谈”的策略在短期内使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有所收缩,但长期效果有限,反而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

特朗普将关税作为“制造业回流”的工具,尤其针对钢铁、铝、汽车等传统产业。例如,2025年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直接推高美国钢价,纽柯钢铁等企业短期内受益。然而,下游制造业(如汽车、家电)因成本上升陷入困境,美国中西部铁锈地带的就业并未显著改善,反而因供应链中断导致更多岗位流失。

美国政府面临37万亿美元债务和年度万亿赤字,加征关税成为快速增收手段。税务基金会估计,2025年关税政策使美国家庭年均增税830美元。但这种“薅羊毛”式的财政手段加剧了通胀压力,2025年美国通胀率因关税上升2.3%,普通家庭年损失达3800美元。

政治动员:兑现竞选承诺与巩固选民基础

宾夕法尼亚、俄亥俄等制造业衰退州是特朗普的票仓。他通过关税政策塑造“保护者”形象,宣称“让美国再次伟大”。

2025年对加拿大木材加征关税,表面上保护美国林业工人,但实际导致建筑成本上升,最终由消费者买单。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虽短期赢得选民支持,却暴露了政策的内在矛盾。

特朗普以“政治素人”身份挑战传统共和党精英,关税政策成为其反全球化、反精英叙事的核心。他任命贸易保护主义者彼得·纳瓦罗为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推行单边主义政策,与主张自由贸易的商界和华尔街形成对立。这种内部分裂削弱了政策的连贯性,例如2025年对墨西哥汽车关税的豁免与重启反复无常。

2025年特朗普连任后迅速升级关税,既是兑现竞选承诺,也是为2028年选举铺路。他通过制造“外部威胁”转移国内矛盾,例如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华加税,将社会问题归咎于国际贸易。这种“危机营销”策略虽能凝聚部分选民,但也加剧了政治极化。

国际博弈:重塑规则与遏制对手

特朗普绕过WTO,以“国家安全”为由(如232调查)对钢铝、汽车等产品加税,实质是将贸易政策工具化。

2025年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试图迫使欧盟在数字税、农业补贴等问题上让步。这种“美国优先”的做法破坏了二战后建立的多边贸易规则,导致WTO争端解决机制瘫痪。

美国将关税与技术遏制结合,重点打击中国“中国制造2025”相关产业。2025年对电动汽车、锂电池、半导体等加征关税,同时扩大实体清单,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这种“小院高墙”策略旨在延缓中国技术进步,但也迫使中国加速自主创新,华为5G、比亚迪电动车等企业在压力下逆势增长。

特朗普对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传统盟友加税,试图重塑“公平贸易”。

2025年以“电力关税”为由对加拿大钢铝加税至50%,迫使加方暂停报复措施。这种“以战促和”的策略虽短期奏效,但削弱了美国的国际信誉,加拿大、墨西哥转而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合作。

意识形态与战略焦虑损人不利己的恶性循环

美国视中国崛起为对资本主义体系的挑战,认为中国通过国家补贴、强制技术转让等“非市场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特朗普政府将关税作为遏制中国制度影响力的工具,例如在美墨加协定中加入“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试图孤立中国。这种意识形态对抗使贸易问题政治化,谈判空间被压缩。

特朗普代表的“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全球化导致美国产业空心化和中产阶级衰落。他主张“对等关税”,要求贸易伙伴与美国税率一致,实质是将全球化退化为“零和游戏”。这种思维忽视了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例如美国科技企业依赖中国供应链,关税反而加剧其成本压力。

美国的关税政策引发连锁反应,中国、欧盟、加拿大等实施报复性关税,全球贸易额萎缩。2025年全球贸易量预计下降4%,新兴市场国家因出口受阻陷入债务危机。跨国公司被迫调整供应链,例如苹果将部分iPhone生产转移至印度,但成本上升导致产品价格飙升。

关税推高进口商品价格,2025年美国核心通胀率升至5.2%,美联储被迫维持高利率,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同时,出口企业受报复性关税冲击,美国农业州对华大豆出口暴跌70%,中西部农场破产率上升30%。

美国的单边主义削弱了多边合作,金砖国家、RCEP等机制加速扩容,全球治理向多极化演进。拉美学者批评美国“关税大棒”破坏国际规则,呼吁发展中国家“去美国化”。这种趋势可能导致“平行体系”形成,增加全球冲突风险。

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经济民族主义、政治投机与战略焦虑的混合产物。其短期目标(缩减逆差、保护产业)与长期代价(供应链断裂、通胀高企)形成尖锐矛盾,而意识形态对抗与单边主义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治理危机。

历史证明,贸易保护主义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会引发“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未来,如何在开放与安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中美两国乃至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温馨提示:以上数据检索而来,如遇准确性问题,欢迎批评指正,虚心接纳并修改。】


延伸阅读

热门标签: 行业新闻